三十二應

三十二應
﹝出楞嚴經﹞ 謂觀世音菩薩, 於往昔無數恒河沙劫, 有佛名觀世音, 蒙彼如來, 授以如幻聞熏聞修金剛三昧, 同佛慈悲, 拔苦與樂, 身成三十二應, 入諸國土, 化一切眾生也。 (劫, 梵語具云劫波, 華言分別時節。 聲教熏習, 故曰聞熏; 聞而復修, 故曰聞修。 金剛有堅利之能, 以喻三昧之力也。 梵語三昧, 華言正定。 ) 〔一、 佛身應〕, 佛, 梵語具云佛陀, 華言覺。 謂若諸菩薩, 入三摩地, 進修無漏勝解現圓, 觀世音菩薩即應現佛身, 而為說法, 令其解脫也。 (梵語三摩地, 華言等持。 進修無漏勝解現圓, 謂修無為之法, 即趣入三摩地, 得無漏勝解, 究竟圓成也。 ) 〔二、 獨覺應〕, 出無佛世, 無師自悟, 故名獨覺。 謂若諸有學, 寂靜妙明, 勝妙現圓, 菩薩即於彼前, 應現獨覺身而為說法, 令其解脫也。 (有學者, 有所學也。 謂第三阿那含果已前, 俱屬有學。 勝妙現圓者, 能妙萬物以明自性, 究竟圓成也。 ) 〔三、 緣覺應〕, 因觀十二因緣, 覺真諦理, 故名緣覺。 謂若諸有學, 斷十二因緣, 緣斷勝性, 勝妙現圓, 菩薩即於彼前, 應現緣覺身而為說法, 令其解脫也。 (十二因緣者, 一無明、 二行、 三識、 四名色、 五六入、 六觸、 七受、 八愛、 九取、 十有、 十一生、 十二老死也。 緣斷勝性者, 謂觀因緣得斷煩惱, 而證勝妙之性也。 ) 〔四、 聲聞應〕, 聞佛聲教, 故曰聲聞。 謂若諸有學, 得四諦空, 修道入滅, 勝性現圓, 菩薩即於彼前, 應現聲聞身而為說法, 令其解脫也。 (得四諦空者, 謂觀苦集滅道四諦, 證真空理也。 修道入滅, 勝性現圓者, 謂從三果入滅, 將登第四無學果位, 勝妙之性, 現前圓成也。 ) 〔五、 梵王應〕, 梵王者, 即色界初禪天主也。 謂若諸眾生, 欲心明悟, 不犯欲塵, 欲身清淨, 菩薩即於彼前, 應現梵王身而為說法, 令其解脫也。 〔六、 帝釋應〕, 帝釋, 即忉利天主。 梵語釋提桓因, 華言能天主。 言帝釋者, 華梵雙舉也。 謂若諸眾生, 欲為天主, 統領諸天; 菩薩即於彼前, 應現帝釋身而為說法, 令其成就也。 (梵語忉利, 華言三十三。 ) 〔七、 自在天應〕, 自在天者, 即欲界第五天也。 謂若諸眾生, 欲身自在, 遊行十方, 菩薩即於彼前, 應現自在天身而為說法, 令其成就也。 〔八、 大自在天應〕, 大自在天者, 即欲界第六天主也。 謂若諸眾生, 欲身自在, 飛行虛空, 菩薩即於彼前, 應現大自在天身而為說法, 令其成就也。 〔九、 天大將軍應〕, 天大將軍, 即帝釋天主之大將軍也。 謂若諸眾生, 愛統鬼神, 救護國土, 菩薩即於彼前, 現天大將軍身而為說法, 令其成就也。 〔十、 四天王應〕, 四天王: 東方持國天王、 南方增長天王、 西方廣自天王、 北方多聞天王也。 謂若諸眾生, 愛統世界, 保護眾生, 菩薩即於彼前, 應現四天王身而為說法, 令其成就也。 〔十一、 四天王太子應〕, 謂若諸眾生, 愛生天宮, 驅使鬼神, 菩薩即於彼前, 應現四天王太子身而為說法, 令其成就也。 〔十二、 人王應〕, 謂若諸眾生, 樂為人王, 菩薩即於彼前, 應現人王身而為說法, 令其成就也。 〔十三、 長者應〕, 謂若諸眾生, 愛主族姓, 世間推讓, 菩薩即於彼前, 應現長者身而為說法, 令其成就也。 〔十四、 居士應〕, 謂若諸眾生, 愛談名言, 清淨自居, 菩薩即於彼前, 應現居士身而為說法, 令其成就也。 (名言者, 名教典雅之言也。 ) 〔十五、 宰官應〕, 謂若諸眾生, 愛治國土, 剖斷邦邑, 菩薩即於彼前, 應現宰官身而為說法, 令其成就也。 〔十六、 婆羅門應〕, 梵語婆羅門, 華言淨行。 謂若諸眾生, 愛諸數術, 攝衛自居, 菩薩即於彼前, 應現婆羅門身而為說法, 令其成就也。 (數術者, 咒禁筭藝、 調養方法之類是也。 攝衛者, 收攝其心, 衛護身口也。 ) 〔十七、 比丘應〕, 梵語比丘, 華言乞士。 謂若有男子, 好學出家, 持諸戒律, 菩薩即於彼前, 應現比丘身而為說法, 令其成就也。 〔十八、 比丘尼應〕, 梵語尼, 華言女。 謂若有女人好學出家, 持諸禁戒, 菩薩即於彼前, 應現比丘尼身而為說法, 令其成就也。 〔十九、 優婆塞應〕, 梵語優婆塞, 華言清淨士。 謂若有男子, 樂持五戒, 菩薩即於彼前, 應現優婆塞身而為說法, 令其成就也。 (五戒, 不殺、 不盜、 不邪淫、 不妄語、 不飲酒也。 ) 〔二十、 優婆夷應〕, 梵語優婆夷, 華言清淨女。 謂若有女子, 五戒自居, 菩薩即於彼前, 應現優婆夷身而為說法, 令其成就也。 〔二十一、 女主應〕, 女主, 天子之后也。 謂若有女人, 內政立身, 以修家國, 菩薩即於彼前, 應現女主身及國夫人命婦大家而為說法, 令其成就也。 〔二十二、 童男應〕, 謂若有眾生, 不壞男根, 菩薩即於彼前, 應現童男身而為說法, 令其成就也。 〔二十三、 童女應〕, 謂若有處女, 愛樂處身, 不求侵暴, 菩薩即於彼前, 應現童女身而為說法, 令其成就也。 〔二十四、 天應〕, 謂若有諸天, 樂出天倫, 菩薩即應現天身而為說法, 令其成就也。 (倫, 類也。 ) 〔二十五、 龍應〕, 謂若有諸龍, 樂出龍倫, 菩薩即應現龍身而為說法, 令其成就也。 〔二十六、 藥叉應〕, 梵語藥叉, 亦云夜叉, 華言勇健。 謂若有藥叉, 樂度本倫, 菩薩即於彼前, 應現藥叉身而為說法, 令其成就也。 〔二十七、 乾闥婆應〕, 梵語乾闥婆, 華言香陰, 即帝釋樂神也。 謂若乾闥婆, 樂脫其倫, 菩薩即於彼前, 應現乾闥婆身而為說法, 令其成就也。 〔二十八、 阿修羅應〕, 梵語阿修羅, 華言無端正, 以形貌醜陋故也。 謂若阿修羅, 樂脫其倫, 菩薩即於彼前, 應現阿修羅身而為說法, 令其成就也。 〔二十九、 緊那羅應〕, 梵語緊那羅, 華言疑神, 又云人非人, 以頭上有角似人而非人也。 謂若緊那羅, 樂脫其倫, 菩薩即於彼前, 應現緊那羅身而為說法, 令其成就也。 〔三十、 摩呼羅伽應〕, 梵語摩呼羅伽, 華言大蝮行, 即大蟒蛇也。 謂若摩呼羅伽, 樂脫其倫, 菩薩即於彼前, 應現摩呼羅伽身而為說法, 令其成就也。 〔三十一、 人應〕, 謂若諸眾生樂人、 修人, 菩薩即於彼前, 應現人身而為說法, 令其成就也。 (樂人、 修人者, 謂愛樂人身, 而修人之行也。 ) 〔三十二、 非人應〕, 非人即鬼畜之類也。 謂若諸非人, 有形無形, 有想無想, 樂度其倫, 菩薩即於彼前, 皆現其身而為說法, 令其成就也。
* * *
楞嚴經所說觀音菩薩普門示現之三十二應身, 即佛身、 獨覺身、 緣覺身、 聲聞身、 梵王身、 帝釋身、 自在天身、 大自在天身、 天大將軍身、 四天王身、 四天王太子身、 人王身、 長者身、 居士身、 宰官身、 婆羅門身、 比丘身、 比丘尼身、 優婆塞身; 優婆夷身、 女主國夫人命婦大家身、 童男身、 童女身、 天身、 龍身、 藥叉身、 乾闥婆身、 阿修羅身、 緊那羅身、 摩羅伽身、 人身、 非人身。

Dictionary of Buddhist terms. 2013.

Игры ⚽ Поможем написать курсовую

Share the article and excerpts

Direct link
Do a right-click on the link above
and select “Copy Link”